找到相关内容288篇,用时9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蓝眼睛与菩提树:佛陀

    乞食的碗,但他吸引了无数听众,他们来自各个宗派和种姓。很多人选择成为他的追随者,做一名比丘,即出家成为僧侣,其中包括他的儿子。他效仿父亲的清贫,献身精神生活。还有一些人没有出家,但是在生活中遵守佛祖的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5330881240.html
  • 日本茶道

    风,一味崇尚唐物,轻视倭物茶会。热心于茶道艺术的村田珠光、武野绍鸥等人,反对奢侈华丽之风,提倡清贫简朴,认为本国产的黑色陶器,幽暗的色彩,自有它朴素、清寂之美。用这种质朴的茶具,真心实意地待客,既有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8191681403.html
  • [原]一个中国教育人的理想与信念

    要学会放松自己,教师虽然物质清贫,但可以精神富有,可以贫而不穷,虽然比不上大富大贵,但我们衣食还是无忧。我们可以拥有另一个精神世界。电影《我的青春谁作主?》有一句经典的台词:我在学生的世界里能留下自己...

    佚名

    |社会|教育|纪实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bnznews/2009/06/00082183149.html
  • 观愿尼师身世不寻常——近代高尼观愿出家八十周年

    民国二十六年(1937),抗日战争爆发,观愿返回九华后山心安祖刹任监院职。在学业上孜孜以求,修学不辍,生活上清贫乐道,淡泊自如。拜诵之余,漫步溪谷,尽情领略这风景秀丽的大自然风光。幽岩花放,古树禽啼,...

    章小兵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6440583461.html
  • 台湾佛教印象记——兴旺发达而又安贫守道

    关键是在社会经济发达的潮流中,佛教始终保持了安贫守道的精神。 台湾经济繁荣,寺院财富大量聚集,但台湾佛教寺院的僧人,生活却是十分简朴,清贫守道,令人敬佩。在我参拜的众多寺院中,一般僧人的单资在五百...

    徐玉成

    |两岸|台湾佛教|佛教文化交流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bnznews/2009/07/21155486097.html
  • 石经寺临济始祖楚山绍琦年谱

    。 1446年 丙寅 正统十一年,43岁夏四月朔旦,无际明悟圆寂于京师,终年六十六,僧腊四十八。英宗遣礼官谕祭,给官舟,弟子乐岩清贫等十五人扶龛还蜀,灵骨葬于安岳道林寺后山,名“无际国师塔墓”(今安岳县北附郭乡木门寺塔中)。清贫继任道林住持,并集师法语为《道林无际禅师语录》传世。楚山作《东普无际师祖遗像赞》、《次怀空和尚挽无际先生韵》、《次中山居士徐宗敬挽无际先世韵》。 1449年 ...

    释演东 向世山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053758870.html
  • 僧团自身建设的“四化”工程

    家人在受比丘戒之前,都要先受“四依法”,目的就是要告诉每一位新受戒的比丘,依“四依”而住才是出家人的本色。我们今天的寺院虽然说不能照搬古代印度僧人的生活方式,但是我们要提倡节俭的生活作风,要提倡清贫的...责任。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:僧人默守清贫、修德讲学之风盛行的时代,就是佛教兴旺发展的时代;每当僧源失控,僧人素质低落,僧人生活腐化,不务正业、戒律松弛、管理力度疲软的时代,就是佛教走下坡路的时代,就是“...

    净慧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023267508.html
  • 出离·禅修·禅悦

    ,两片柴门竟日开。”“纸窗竹屋槿篱笆,客到蒿汤便当茶。多见清贫长快乐,少闻浊富不骄奢。看经移案就明月,供佛簪瓶折野花。尽说上方兜率好,如何及得老僧家。”禅师远离尘俗,虔心修道。清贫而闲适自然的山居修道...

    李桂红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035767599.html
  • 星云禅与人间佛教

    训练,打造了一身禅门功夫。当时的寺院生活清贫困苦,有时甚至吃不上饭,病了看不起医生。清贫的生活虽然给年少的星云许多挑战,但也因此造就了他吃苦耐劳的品质。他把所有这些困难都看作是上求佛法的机会,在学习和修持佛法上更是精进不息。与此同时,贫穷的寺院生活也给星云大师一种反面的启示:出家修行者个人应不积蓄财物,或者说应过著清贫的生活,但是,佛教事业却需要金钱才得以发展,而这种金钱的来源则可以通过自利利他的...

    学愚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371369450.html
  • 人生的思考

    结果。并非物质占有的那种幸福,才是正确思想的体现。尽管物质财富并不缺乏,然而仍然生活在不幸之中,那就是错误思想的一种反映了。有些人虽然很富有,但受到人们的唾弃;有些人虽然很清贫,但总能感受到生活的幸福。只有当财富被正确地、明智地使用时,幸福与富有才能结合在一起;清贫者倘若把他的处境视为一种不公平强加于他的负担,他就会落入愈加不幸的境地 不及或过度是不幸的两个极端。它们都是反常的,而且都是思维紊乱的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562275772.html